北京理工大學
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是1940年誕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學院,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開展自然科學教學與研究的專門機構。毛澤東同志親自題寫校名,無產階級革命家李富春,無產階級革命家、教育家徐特立,無產階級革命家、無線電專家、經濟專家李強等先后擔任學校主要領導。1949年,學校遷入北京;1952年,定名為北京工業學院,成為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;1988年,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。她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,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歷批次重點建設的高校,首批進入國家“211工程”和“985工程”,首批進入“世界一流大學”建設高校A類行列,現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。
學校建筑總面積超300萬平方米。設有22個專業學院、7個書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學院等8個新型教研機構,設有30個基層黨委、2個黨總支、1個直屬黨支部。
建校80余年來,北京理工大學堅持為黨育人、為國育才,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、共命運,走出了一條德育為首、紅專并舉的“紅色育人路”,一條矢志國防、強國鑄器的“強軍報國路”,一條開放包容、追求卓越的“創新發展路”。“延安根、軍工魂、領軍人”的紅色基因,“德以明理、學以精工”的校訓,“團結、勤奮、求實、創新”的校風,徐特立老院長倡導的“實事求是、不自以為是”的學風,共同鑄就了學校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內核。在30余萬名畢業生中,有李鵬、曾慶紅、葉選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,有140余位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和將軍,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小謨、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等80余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教英才、時代先鋒和治國棟梁。學校堅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前沿銳意進取,曾創造第一枚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、第一臺大型天象儀等新中國科技史上多個“第一”,始終在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展現擔當作為,為科技創新、國家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近年來,北京理工大學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,勇擔強國建設新使命,持續加快推進“雙一流”建設,精心培育一流人才,赤誠創造一流貢獻,奮力建設一流大學,不斷凝聚師生奮進力量,獲評“全國文明校園”,學校整體實力顯著提升,各項關鍵辦學指標創歷史新高,向上向好態勢持續鞏固,穩居“雙一流”高校第一方陣前列,學校事業發展邁入高質量、內涵式發展的新階段。
奮斗創造歷史,實干成就未來。當前,北理工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。在強國建設、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,學校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,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的教育方針,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,堅持“四個服務”,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,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!
北京理工大學
2021-02-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