異地校區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保障的探索與思考
肖貴平
北京交通大學威海國際學院副院長
異地校區中外合作辦學需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。北京交通大學威海國際學院面對中美英三方學制差異,創新三方周例會制度、中外聯合管理機制以及分類課程管理模式。未來,需要進一步優化中外課程銜接、加強師資團隊建設、平衡學術要求與學生發展需求,以持續提升異地校區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質量。
一、構建多方協同的質量保障體系
威海國際學院自2015年創辦以來,主要承擔中美、中英合作辦學項目。面對中、美、英不同學制和課程體系的差異,學院建立了三方周例會制度,確保教學運行中的問題能及時溝通與解決;同時設立聯合管理機制與學術委員會,實現中外方在課程審核、學位認定等關鍵環節的共同把關。課程實行分類管理,分為中外聯合學位課程、外方主導課程和中方承擔課程,并輔以教學督導和畢業設計聯合審查,形成系統化的質量保障流程。
二、制度與平臺建設的實踐經驗
為保證管理規范與執行落地,學院編制了中外合作辦學教師指南與學生手冊,明確教學、教務及學習要求;建設了雙語教務系統與課程平臺,實現異地校區的統一教務管理。依托實驗中心,搭建了各類創新實驗平臺,支撐課程實驗、畢業設計和學科競賽,顯著提升了教學與科研訓練質量。
三、師資與學生發展的雙重保障
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,學院堅持“中方、外方、本地三方師資各占三分之一”的配置思路,逐步增加本地教師聘任比例,并設立教師發展中心,整合中美英三方資源開展培訓和研討,幫助教師提升跨文化與國際化教學能力。
在學生支持方面,學院建立了學業預警與幫扶機制,引入英國EDI工作組理念,為學習困難或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制定個性化支持方案;同時通過“學生幫學生”的志愿服務模式,強化學業輔導和語言支持,幫助學生順利適應全英文授課環境。
四、國際化與多元培養的探索
學院高度重視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,組織學生赴合作院校交換學習,開設跨國跨校選修課和聯合科研項目,并通過暑期學校、寒假項目等形式,推動跨文化交流。實踐表明,學院學生的深造率保持在80%左右,其中進入QS前50高校的比例逐年提高,國際化成效明顯。
五、面臨的挑戰與未來思考
異地校區中外合作辦學仍面臨若干難題,如師生互動不足,外方教師短期授課,難以長期指導科研,制約學生發展;課程團隊分散,部分課程缺乏系統的教學團隊協作;學業負擔偏重,需同時滿足中外雙方培養方案,學生學習壓力較大;學術誠信問題,AI工具的使用帶來新的挑戰;獨立學習能力不足,需在制度設計中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。
未來,學院將著力在課程銜接優化、師資隊伍建設、學術規范培育等方面持續改進,推動異地校區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再上新臺階。
(本文系作者在第五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同期活動“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學術活動”上的報告)